1 2 3 4

择业就业

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表现
发布时间:2012-10-0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表现

1.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

求职择业的人群之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在少数。

3.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4.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5.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打工仔填补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有些热门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门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选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23.2%;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7.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

上一条: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下一条: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对策 —消极心态的克服

关闭

通知公告

更多>>

热门文章

主办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版权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

通信地址:辽宁省铁岭市凡河新区黑龙江路45号  邮编:112000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