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说,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个安全基础,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安全基础是更多由妈妈来承担的。幼儿在屋里玩的时候,会不时瞥一瞥他/她的妈妈是否在那,只要妈妈在那,幼儿便会大胆尽兴地一口气玩下去;如果妈妈不在了,那么游戏就会中断,他/她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妈妈,他/她将心神不宁,上下而求索寻找妈妈的“爱情”。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妈妈担任的安全基础就会内化为我们心中的安全基础,我们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当然长大成人之后,除了这内在的安全感,我们还会需要我们的环境提供的安全感,我们的伴侣就是我们成年之后的最重要的外在安全基础。那么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开始有些特征,比如,我们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我们懒得理,我们更关注智力活动,不太感觉情感;或者,我们表现得很矛盾,我们好象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我们了,我们又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对妈妈好象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我们或者发展成前者——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后者——我们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正是在这里,依恋理论对成年人的爱情切入了。请将以上描述换成“我们的伴侣”,那描述也适合用于不少成年人的爱情形态。依恋理论说,我们与我们小时候“重要他者”——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顾者——的互动模式会继续展演在我们的爱情模式中。